父母只有放下較勁和控制,有技巧地引導孩子,才能在沖突中軟著陸,既表達關愛,又贏得孩子。
熱播劇《大考》里,高三學子吳家俊的母親董碧華,就把“較勁”二字彰顯得淋漓盡致。
吳家俊喜歡畫畫,也有一定的天賦,想參加藝考,奔赴自己的夢想。
照理說,遇到這樣有興趣、能堅持的孩子,做父母的真是睡著都要笑醒。
可董碧華就要跟孩子較勁,批評孩子不求上進,“藝術生畢業等于失業”,只有考上985高校才有出息。
為了監督兒子學習,她不顧兒子感受,直接辭去工作,全天候守著兒子。
為了阻止兒子偷偷畫畫,她不打招呼,把兒子房間的門鎖拆掉,不留半點隱私。
有一次,兒子趁她打盹間隙,悄悄拿出平板作畫,那是他用好幾個月時間打磨、準備參賽的作品。
當她發現后,勃然大怒,無視兒子苦苦哀求,打了兒子一巴掌,并毀了那幅畫,徹底傷了兒子的心。
“你連后媽都不如!我再也不要看到你,我要離開這個家!”
有多少父母的愛,在不知不覺間走偏了?
心理學指出,只想鎮壓孩子,讓孩子聽自己的,是父母的權威心在作祟。
只有控制和較勁,沒有尊重和成全,非但不能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前進,反而會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。
《朗讀者》某期節目里,作家麥家講述了自己和兒子的故事。
青春期的兒子,很是叛逆和桀驁,一上高中,就不再學習,而是把自己封閉起來,整天待在家里上網、打游戲、聊天、惡作劇。
很多父母看到這里,應該是頭疼欲裂了吧?
恨不能苦口婆心勸阻,或者干脆放棄管教,讓兒子自生自滅了。
可是麥家沒有這樣做。
他畢恭畢敬把老師請到家里來給兒子輔導功課,希望兒子能在熟悉環境下重拾學習興趣。
只是兒子不吃這一招,直接把家庭老師給氣走了。
接下來,麥家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,想讓兒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,能多少學點東西。
這一招并沒有馬上見效,可是麥家不著急,他就是默默陪伴著,一點點摸索著,希望用后退和理解,來融化兒子的內心。
終于,臨近高考時,兒子開竅了,他不再叛逆,而是意識到自己和朋友們的差距,開始奮發圖強。
后來,他拿到美國6所大學錄取書,選擇其中一所就讀,麥家的心也安定下來,知道兒子走過叛逆期,邁向成熟了。
這一下,你是那么的不一樣,你成了自己的父親、母親、長輩。
這一天,是那么的神奇,仿佛你一下就長大了。
但這,只是仿佛,不是真實。
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,如果不是吉星高照,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,坎坎坷坷的,風風雨雨的。
麥家寫給兒子的這番話,也被很多父母稱為催淚彈,明晰了教育的意義。
養育孩子,從來不是父母高高在上,遮蔽孩子的光芒,壓抑孩子的個性,而是要給孩子一些探索的土壤,給他們一些探索的空間。
不要較勁,學會退步。不要控制,學會引導。
避開親子關系中的鋒芒,不僅父母覺得輕松和舒暢,孩子也能獲得更多能量,向上生長。
很喜歡一句話:
父母要努力成為孩子最信任的守望者。
當你跟孩子站在一起了,問題就不是問題了,你們會共同戰勝它。
教育的目的,從來不是父母用控制和較勁來贏了孩子,而是要用接納和引導,來贏得孩子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