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打擊貶低式教育
大多數父母都知道,吼罵會給孩子帶來傷害。
但有一種更隱蔽、傷害性更強的語言暴力,就是打擊貶低孩子,不停挑孩子的刺。
知乎上有位網友,就一直活在父親的打擊貶低中。
中考后,面臨讀高中還是讀中專的選擇,她想征求父親的意見。
結果在爸爸眼中,她竟然“什么都不是”!
專升本時,父親又來打擊她,直接說她不行,讓她放棄。
大學畢業時,爸爸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,指責她思想悲觀、內心黑暗。
后來,她被診斷為中重度郁抑癥,在1個月內有5次自殺念頭,并實施了1次自殺行為,身上都是疤,一直處于崩潰邊緣。
而最親近的人,不僅沒有一句關心,還說這是她自找的。
這無疑是在孩子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!
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像這位父親一樣,喜歡用“打擊式教育”對待孩子。
微博上,許多人都分享了自己小時候被家長打壓、貶低的經歷。
02
常被貶低打擊
孩子身心備受摧殘!
《少年說》節目中,有一個小女孩對媽媽喊道:
你為什么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比,你的孩子也很努力,你為什么不看一下!
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,你們老是在這里打擊我,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。
小女孩哭得稀里嘩啦,但媽媽仍不為所動,堅持說:“不打壓,你就會翹尾巴”。
不管父母打壓孩子的原因是什么,但他們潑出的冷水,都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。
作家三毛可謂是才華橫溢,然而父親卻對她十分苛責,也不喜歡她的作品。
對此,三毛承認,這是她心中的死結。
后來,她在《一生的戰役》中寫道:
“
我一生的悲哀,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,而是請你欣賞我。
等你這一句話,等了一生一世,只等你——我的父親,親口說出來,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里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。
”
“個體心理學”創始人阿德勒說: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
父母的打擊教育是孩子一輩子也無法磨滅的創傷。
故意的貶低給孩子帶來的從來都不是教育,而是傷害。
英國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認為:
“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,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,會傾向于認為自己是不好的。”
如果是父母做錯了,意味著孩子內心構建的理想化父母意象破滅,這是很痛苦的事情。
為了逃避這一點,孩子在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不好,自己得到的一切不好的對待,都是有原因的。
父母對孩子的打擊,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被愛,也不配快樂。
長此以往,孩子會逐漸成長為一個“低自尊”的人,自卑、怯懦、郁郁寡歡。
03
毀掉一個孩子
只要一直貶低他就夠了
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去看心理醫生。
女兒高三了,總是不想去上學,跟同學處得也不好。
到了醫生那兒,小姑娘一句話沒說,一直低著頭。
眼看女兒不說話,媽媽坐不住了。
開始在那里兇孩子,一刻不停的控訴女兒的不對,把女兒說得像個“壞孩子”一樣。
小姑娘聽到后,用袖子抹眼淚,看得令人心疼。
媽媽居高臨下,拿孩子的痛點一一挖苦,根本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。
別說身在其中的孩子,就連局外人聽著,都會難受。
幾米說,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,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。
心理學家蘇珊·福沃德在《中毒的父母》中說:
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,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,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。
孩子會深信不疑,相信自己就像一個行走的垃圾堆,不配得到愛,不配被善待。
那些經常貶低打擊孩子的父母,他們永遠不會知道:這樣做并不能讓孩子變好。
相反,她們長大后要付出無數的努力,生長出厚厚的防御,才能掩蓋住這個脆弱的、真實的、羞恥的自己。
04
真正的愛
是接納和鼓勵
貶低式教育的一大特點是:
當孩子表現好時,家長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,于是藏住心里的歡喜,不給孩子任何稱贊和鼓勵。
而當孩子表現不好,家長立刻言詞激烈的上綱上線,把孩子批評到懷疑自我。
更糟糕的是,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渾然不知,認為說兩句沒什么大不了。
心理學之父威廉?詹姆士說:“人類本質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。”
希望家長明白:真正使人變堅強的,是愛,而不是絕望。
電視劇《以家人之名》中,單親爸爸李海潮被稱為“父親楷模”。
妻子早逝,他獨自撫養女兒李尖尖。
李尖尖
成績常年倒數,他不覺得丟臉,也不會逼她學習,而是說“實在不行就算了”,沒關系。
李尖尖喜歡畫畫,老師問是不是想培養做藝術特長生,他說沒想那么長遠,只要女兒喜歡,就讓她畫。
在愛里成長的李尖尖,就算
成績墊底,也可以大方地和周圍人說:“我學習就是不好”。
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和愛孩子,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披荊斬棘的勇氣。
語言暴力的傷害,就只是傷害,并不會變成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