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一位校長說過:
“很多父母,直到自己的孩子成了‘問題學生’,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恐慌。”
“曾看到有位家長帶二胎寶寶來學校,家長就抱著寶寶讓他尿在旁邊的草地上,而廁所就在旁邊不到100米的地方。教育孩子不亂丟垃圾,家長自己卻隨手把垃圾扔出車窗,教育孩子保護環(huán)境,自己卻隨便踩踏草坪……很多良好的學校教育,都在家庭中被遺忘了。”
不重視教育的父母,永遠不會知道孩子80%的壞習慣,都是在家里形成的。
在教育孩子的路上,要想孩子變得更好,父母首先要變得更好。
01
孩子愛模仿
古語有云:人之初,性本善。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完美的。
然而他們所生活的環(huán)境、所接觸的人都不完美,久而久之就會沾染各種壞毛病。
環(huán)境會塑造一個人,也會毀掉一個人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
一個自小生活在臟、亂、差環(huán)境中的孩子,很難擁有高尚美好的品質。
因為他看到聽到的都是社會陰暗面,耳濡目染的都是家人的自私、抱怨、斤斤計較。
李玫瑾教授說過:
“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成的,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,孩子的問題就調整不了。”
想要孩子學好,家長首先要做好,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父母。
當父母為孩子養(yǎng)成壞習慣而煩惱時,首先應該反思自己。
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孩子的習慣不分好壞,都是在潛移默化、日積月累中形成的。
別總是盯著孩子身上的毛病,父母在孩子身上看不慣的地方,幾乎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。
02
父母多縱容
在《無條件養(yǎng)育》這本書里讀過一句話:越是好的養(yǎng)育,對家長挑戰(zhàn)就越大。
生孩子容易養(yǎng)孩子難,養(yǎng)好一個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很多很多。
養(yǎng)孩子容易教孩子難,教育的不易實在讓父母感到束手無策。
然而現(xiàn)實中,大多數(shù)父母都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。
看過一檔關于
家庭教育的節(jié)目,父母在節(jié)目上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。
有一對衣著光鮮的夫妻,在節(jié)目上痛哭流涕,后悔自己毀了兒子。
因為工作太忙,他們沒時間陪伴兒子,對兒子心存愧疚,于是滿足了他的所有要求。
兒子愛打游戲,他們就給他買各種游戲機,由著他從早玩到晚。
兒子十分懶惰,他們也不以為意,覺得等孩子長大了就懂事了。
于是,他們養(yǎng)出了一個終日
沉迷游戲、不求上進、好吃懶做的“壞孩子”。
養(yǎng)廢一個孩子,只要父母覺得“他還小”就夠了。
很多父母一直把“孩子還小”當成孩子壞習慣的擋箭牌,不把孩子貪玩懶惰當回事,不把孩子撒謊騙人當回事。
一再縱容孩子犯錯,忽略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(yǎng),等你發(fā)現(xiàn)不對勁想糾正的時候,已經(jīng)太晚了。
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,你的縱容不是保護,而是縱容孩子染上一身壞習慣。
03
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家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,結果總是這也不行、那也不好——因為家長們總喜歡和別人最厲害的強項比較。
家長們先是
焦慮孩子說話晚,然后焦慮孩子調皮,再焦慮孩子學不會拼音,學會了拼音又焦慮
成績只進了前十而沒進前三……前面的焦慮剛消失,后面的焦慮接踵而至,這似乎是中國家長的普遍狀態(tài)。
“焦慮有益還是有害,關鍵在于度。“
焦慮分為三個程度:
第一級是如“老虎會吃了我”一般的焦慮。放到
家庭教育來說,就是如嚴重影響孩子健康、威脅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等情況,這些是必須焦慮的。
第二級是如“狐貍會吃我家的雞”的程度。在農(nóng)村,雞是可以下蛋、賣錢的,對家庭很重要,需要保持必要焦慮。這就像孩子的道德品質、社交、學習等方面出現(xiàn)了問題或者障礙,家長應該多跟孩子溝通,并及時干預。
第三級是面對“野貓會偷我家的魚”這種問題時的焦慮。魚丟了,明天再釣一條就行了。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、這周不想上培優(yōu)班、和別的孩子打了一架……像這類情況,就沒有必要焦慮,這些都是成長路上的必然經(jīng)歷。
家庭教育要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成就感,很多時候,是成就感帶來成功。
04
父母做榜樣
一次去朋友家做客,聊到教育孩子的問題,他說了兩點:
第一,想讓孩子順從你或聽從你,用語言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,甚至可以說講了等于沒講。
第二,父母行為對孩子傳遞的力量是巨大的,你自身好的壞的習慣,都會在孩子的眼中無限地放大。
想要教育好一個孩子,其實不需要多深奧的教育學知識,不需要多雄厚的財富資源,只需要父母做好榜樣。
父母善良,孩子也會善良;父母有禮貌,孩子也會有禮貌;父母愛學習,孩子也會愛學習;父母努力上進,孩子也會努力上進……
真正的教育,是言傳身教,是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。
父母要給孩子留下美好正面的烙印,避免丑陋負面的烙印,這種不經(jīng)意的行為,正是對孩子十分重要的教育。
總之,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,自己必須首先做到,以身作則,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