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有個當高中班主任的朋友,和我講了一件特別唏噓的事。
她曾經帶過的一個學霸孩子,突然從重點大學休學了。
沒料到,孩子還沒來得及步入社會,就先在大學里栽了跟頭。
他覺得考大學是為了父母,現在也考上了,但接下來該干什么他卻不知道了。
慢慢地,他開始曠課、掛科、自暴自棄。
再后來,他變得易怒,不合群,每晚失眠,心理出現了問題......
眼看著孩子就要廢了,迫不得已,父母只能硬著頭皮帶他辦了休學。
永遠拿第一的孩子,真的優秀嗎?
考上名校的孩子,就能一輩子無憂嗎?
事實告訴我們:未必!
01
只為分數而活的孩子
再優秀也是空心人
想起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曾提到過一個孩子。
父母都是銀行家,家中經濟富足,孩子在國際化學校讀高中。
從初中到高中,他每晚的學習時間從十一點、十二點,延長到了一點、兩點,最后甚至要熬到凌晨三四點鐘。
旁人眼里,這孩子學習太自覺,太上進了。
可沒料到的是,很快他開始自殘了,甚至萌生了自殺的念頭。
徐教授警告父母一定要帶孩子去醫院治療,生命第一。可孩子住院不到兩天,就自己跑出院了。
而原因,竟是為了回學校考試,保住自己第一名的人設!他覺得,如果自己不是第一名,那就什么都不是了。
兩個禮拜后,更悲慘的事情發生了,孩子用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,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孩子的優秀,從來不是用單純的分數來定義的。
教育,如果只剩下
成績、
焦慮、內卷,失去了豐富的體驗和獨立的人格,那才是更大的悲哀。
02
大人眼里的無用之事
是孩子精神上的“養料”
前段時間,在央視新聞看到10歲女孩蔣易汝的故事。
剛開始是被照片吸引:
這樣一座讓人驚嘆的夢幻小鎮,就出自她之手。
這個小女孩,從小就特別喜歡做手工,趁著放暑假的時間,她和媽媽一起用廢舊紙箱做出了這樣一座高度有120厘米的作品。
每一間小屋子都有一個主題,從咖啡廳、茶室、客廳到沙發、燈籠、盆栽等等一應俱全。
為了讓小鎮更美觀,她們還用了牙簽、包裝紙等材料進行裝飾。
整個過程,母女倆足足花了30天時間。
從小到大,女孩做過很多手工作品,那些廢棄的飲食罐、包裝袋、筷子,都能在她手中大放異彩。
那些看起來好像沒什么用的愛好,恰恰是讓孩子感到快樂的源泉,是滋養孩子心靈的養料,也是他們未來對抗世界的力量。
03
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爭第一
而是喚醒其內心的種子
9歲男孩柒柒,他小時候特別內向,總是不愛說話。
他最大的愛好,就是蹲在地上看螞蟻,有時候一看就是一個小時。
在旁人眼里十分可怕的昆蟲,卻是柒柒“最可愛的朋友”,他覺得每一種昆蟲都有漂亮而獨特的魅力,值得我們好好去探索。
每個周末,爸媽都會帶他去戶外公園觀察昆蟲。
他還在家里收留了幾只螳螂、甲蟲,還曾養過蠶寶寶,每天放學后都會精心喂養這些“朋友”。
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種昆蟲的特點和習性,柒柒還會自主去看很多昆蟲類的書籍。
日積月累,柒柒認識的昆蟲越來越多了,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“昆蟲百科全書”。
因為對昆蟲的熱愛,柒柒結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性格變得自信開朗了很多,也敢于表達自己了。
小小年紀的他,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目標——考農業大學,學習植物保護或昆蟲專業。
人生是場馬拉松,只有心懷熱愛的孩子,才有不斷學習和鉆研的動力,才會保持生命最初的好奇和熱情,靠著這些才能堅持不懈跑到終點。
04
真正好的教育,是去喚醒,去鼓舞和激勵孩子。
除了考試和分數,給他們更多真實的經歷和體驗,去操場上盡情揮灑汗水,去天地間感受四季變幻,去田野里尋找生活樂趣......
與其費力地逼著孩子跑,不如做那個智慧的點火人。
這才是教育最終極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