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會有人問:
同一個班級,同一個老師,同樣的教材和在校學習時間,為什么教出的孩子千差萬別?
正如教育家馮那斯基說:
“孩子成為什么樣,全靠父母塑造。”
每一個學霸的背后,都站著優秀而凌厲的家長。
一位資深班主任坦言:父母在這4件事上狠抓,更容易養出學霸孩子,所有家長都要知道!
01
自律
人為什么要自律?
有一部治愈全球2億人的短片給出了答案:
因為人生,不會給你想要的,而是給你應得的。
超勵志短片:《保持自律》
你想在千軍萬馬的高考中勝出,首先要做到自律,日復一日的練習、總結、反思,在枯燥重復中磨煉自己。
安德雷耶夫說過:
“一個人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。”
唯有自律,能讓你脫穎而出。
廣東衛視《社會縱橫》欄目中曾做過一期節目——“考霸”的秘密。
節目請到了那個當年高呼“多拿1分,干掉千人”的衡水班長——李松,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名聯合國代表團外交官。
節目中提到了衡水中學緊湊的作息時間,幾位觀察員看完后都表示有強烈的壓迫感,讓人喘不過氣。
6點做早操,起床鈴一響,他們來不及洗漱,迅速奔赴操場;
7點晨讀,很多學生為了避免犯困站著讀書;
8點開始上課,有的學生只能利用課余間隙去刷牙洗臉;
12點的午餐時間,有不少同學邊排隊邊背單詞;
……
把自律當成一種習慣,才會遇到更優秀的自己。
02
閱讀
知乎曾有一個熱門帖子:經常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有什么區別?
評論中的高贊回答這樣說道:
書讀多了,當你看到夕陽余暉,孤雁翱翔,你的腦海浮現的是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,而不是“太好看了”“好多鳥,好多大鳥”。
從應試角度來看,經常閱讀的孩子,會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,語言表達能力更強,有助于孩子寫作能力的提升。
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特級教師竇桂梅就尤為重視閱讀積累。
她的學生至少積累了100多個寓言故事,200多余古今名言警句,300多首古今詩詞,1000多余條成語。
因此她的學生都能出口成章。
從長遠來看,我非常贊同這段話:
讀書的“用”,不在眼前,不在當下,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潤萬物之后,萬物所呈現的那種清新、新鮮、水靈時的生機勃勃,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。
它是一種無形之用,是一種潛移默化,它能融進你的血液、精神、行動之中,悄悄地對你的生活、環境發生作用,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人生軌跡。
比如最近火上熱搜的新東方英語老師董宇輝。
他在直播間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讀書人的魅力,介紹兒童讀物,他能夠隨口說出成吉思汗的經濟、政治背景,直播過程中更是金句頻出。
當有人質疑新東方直播賣貨會提前準備文案時,董宇輝自信地說:
“不需要,我們張嘴就來的東西取決于這些年讀過的書。”
“鳥欲高飛先振翅,人求上進先讀書。”
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,就請從陪伴孩子閱讀開始。
時間長了,孩子便會愛上閱讀,養出一個愛閱讀的孩子是一個家庭穩賺不賠的投資。
就像網上很火的那句話:
“我始終相信,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,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,幫助我表現得更加出色。”
03
習慣
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:
“家庭是習慣的學校,父母是習慣的老師。”
研究表明:大部分的學霸并不是天生的,都是后天培養出來的,而小學階段就是關鍵。
父母想讓孩子在未來走出一條康莊大道,就要未雨綢繆,早早重視孩子的習慣養成。
父母狠抓課前預習的習慣,孩子學習更輕松;
父母狠抓課后復習的習慣,孩子知識記得牢;
父母狠抓珍惜時間的習慣,孩子做事不拖拉;
父母狠抓提前計劃的習慣,孩子目標更清晰;
父母狠抓獨立生活的習慣,孩子適應能力強。
有句話說得好:
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,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,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,好
成績都是幫出來的。
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,都凝結了父母的心血和智慧。
04
哲學家柏拉圖說:
“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,決定他后來往哪走。”
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,
家庭教育里,深藏著孩子的未來。
自律,是孩子成才的法寶;
閱讀,是孩子一生的財富;
習慣,是孩子成長的金鑰匙;
堅持,是孩子實現理想的階梯。
教育路上,你不對孩子“狠”一點,別人就會他“狠”,父母狠抓以上4點,孩子想不成才都難。
孩子的習慣就是父母的習慣,家庭教育歸根到底,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育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