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母回到家后,第一件事是做什么?”
面對這個問題,兩個小學生對著記者瘋狂吐槽:
爸媽一回家就愛玩手機。
吃飯時玩,上廁所玩,睡覺的時候玩,甚至連自己寫作業的時候,父母還在一旁聽著歌、刷著短視頻......
托爾斯泰曾說:
“全部教育,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,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。”
你回到家里,是第一時間拿起手機只顧自己娛樂,還是捧起書本陪著孩子學習,這些都會一點一滴滲透到孩子的成長中。
你在家里的樣子,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。
01
教育最大的悲哀:
一群忙著刷手機的父母,拼命逼孩子讀書
有位教師朋友曾吐槽,她教過一個語文特別差的學生,作文甚至還交過白卷。
她一直建議孩子多閱讀、多看書,還給那個學生推薦了一些書籍,但是一學期過去了,學生的
成績仍然毫無起色。
她找學生談心,學生說:
“爸媽天天在家都是捧著手機,只知道逼我讀書,憑什么呢?”
她打電話和家長反映情況,委婉地提醒父母最好要多陪孩子一起閱讀。
沒想到,家長一句話懟得她啞口無言:
“我們工作這么忙,哪有時間!”
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,孩子的根在父母,孩子的問題,其實是家庭的問題。
我們常常抱怨孩子“不聽話、不愛學習、貪圖享樂”,卻忘了孩子的缺點,其實只是父母問題的映射。
就像樹的果實長歪了長殘了,我們應該去看看這棵樹怎么了、樹下的土壤怎么了,而不是一味地問果子怎么了。
很多時候,最該被吐槽的是家長,最該受教育的也是家長。
教育最怕的就是,父母自己天天玩手機、打麻將,卻要求孩子努力學習;父母自己從來沒翻開過書本,卻逼著孩子天天讀書。
02
孩子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
而是會長成你的樣子
劉旸在《一年一度喜劇大賽》里談到自己當老師時的經歷。
他有個學生,每次上課的時候都很不認真,總喜歡把頭埋到課桌下面瞎搗鼓。
于是他就想著,趁開家長會的時候跟家長好好談談。
結果,家長會那天,劉旸推開門一進教室,一眼就認出了誰是那個學生的家長——
因為家長低著頭在課桌下玩手機的動作,和那個學生一模一樣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課堂。
父母若每天躺在沙發上,手機不離身,孩子又怎會愿意主動坐到書桌前呢?
孩子在成長階段,最擅長的就是觀察。
他們會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、處事方式、生活習慣,然后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行為。
想要養出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就得先學會做“別人家的父母”。想要養出一個愛學習的孩子,就得先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。
因為孩子可能不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,但是一定會長成你本身的樣子。
03
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托舉
就是使勁栽培自己
教育家烏申斯基說:
“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,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。”
好的父母,都會用自己的身教,托舉起孩子的人生。
正在北大攻讀博士的奕戈,初中時也曾是一名網癮少年,因為整天
沉迷游戲,他的
成績一落千丈。
面對如此消極墮落、叛逆難管的兒子,父親沒有打沒有罵,而是做了3件事,成功幫他戒掉了網癮,最后逆襲考上了北大。
第一,嚴于律己,用身教代替言傳。
為了防止兒子被游戲禍害,父親拉著全家一起斷網斷電視,兒子寫作業,父親就看書。
第二,全程陪讀,用關心代替說教。
兒子學習壓力大,情緒常常不好,父親就幫他耐心疏導、慢慢調節,和兒子一起面對各種難題。
第三,不斷學習,努力去栽培自己
父親沒有一味逼著孩子學,而是選擇去提高自己,學著如何正確教育孩子、引導孩子,堅持每天睡前和兒子分享自己所學所感。
白巖松說過:“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,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大行當。”
千萬別等自己老了,孩子廢了,才來后悔自己這一生最沒做好的角色是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