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經常能看到,一些心理學大咖和我們說“要無條件接納孩子”,才是最好的教育。
但是最近在后臺,
收到了很多讀者曾表示擔憂:無條件接納,把孩子慣壞怎么辦?
其中有一個說:
上學期孩子總喜歡玩游戲,考試
成績一塌糊涂,我本來想暴揍一頓。結果想著“無條件接納”就忍了下來。苦口婆心和他說,玩游戲和學習,要適當勞逸結合。
作為老母親,也經常給予他尊重和信任。
沒想到,這學期孩子非但不改,還變本加厲都學會上課玩游戲了。
我覺得,是不是無條件接納根本沒用,只有“家法伺候”才能解決問題?
其實,家長有這樣的困惑,不難理解。
但是,如果“無條件接納”的結果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層出不窮。
那么很有可能,是你誤解了“無條件接納”,用錯了方法。
到底什么是“無條件接納”?
這讓我想起,在《NLP親子工作坊》上,國內實用心理學泰斗張國維博士說過:
我們總說要“無條件接納”,但我們更要清晰的是,無條件接納的是情緒及行為背后的原因,而不是行為本身。
而無條件接納的基礎,就是信任。
在課堂上,張博士還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:
如果一個孩子說:我不想上幼兒園,XX欺負我。
那么,誤解“無條件接納”的父母,可能會說“那就不去了”,其實這是不對的。
而沒有做到“無條件接納”的父母,可能會“不信任”孩子:
“怎么我們家孩子這么懦弱,真擔心他長大后也會被人看不起”;
“這個XX為什么總是欺負我家孩子”;
“我應該做點什么去幫助孩子”。
總之,這是一個“不相信”的過程,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這個過程。
可以看到,不信任的前提下,我們的反應是背離孩子的需要的,而過多的擔憂,剛好分散我們關心孩子的注意。
那么,正確理解“無條件接納”,接納孩子情緒和行為背后原因的父母,會選擇“信任”孩子,他們通常會有以下的做法:
“媽媽在這里陪著你,媽媽抱抱你吧”
“媽媽也很想陪著你,今天我們得去幼兒園,但是媽媽愿意聽你說”
……
在信任的前提下,我們的反應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。
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關心和安全感,還能在建立親和關系后,讓孩子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。
孩子之所以經常在父母面前鬧騰,是因為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“無所不能”的。
所以他們會試圖在父母身上找到“安全感”,于是做出很多試探父母界限的事情。
而父母要做的就是,無條件接納孩子情緒和行為背后的原因,然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給予足夠的“心理營養”。
當然,這絕不是縱容。
正如張國維博士曾經提出的,父母在“無條件接納”上要遵從兩個原則:
一、接納孩子的情緒,這讓孩子放松下來。然后和孩子一起善后,這是對孩子的尊重。
二、還沒有發生的那部分行為,才需要我們干預。
在張博士的《NLP親子工作坊》課程上,就有一位學員張女士是幼兒園老師。
她表示,運用到兩個原則很有效果。
張女士說:在幼兒園,經常有小朋友“欺負”人,當然也有一些是鬧著玩的,但表達方式過火了。結果就是,有的小朋友被打哭,就找老師。
那我知道第一個原則是“接納情緒”,我會安撫孩子的情緒,告訴他:“老師感受到你心里有個小火苗,等小火苗熄滅了再去玩。”
這個時候,可能有的小朋友覺得有老師站在他這邊,他還會去“打回去”、“罵回去”等等。
那么我就會想到“第二個原則”:還沒有發生的部分行為,需要我們干預。
我會阻止他“打罵”回去,避免事情變得更加糟糕。
當然,在了解真相后。面對打人的孩子,作為老師肯定是會批評處理告知父母,也會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里而去道歉,緩和“被欺負”孩子的情緒。
聽完張女士的這番話,我覺得:這大概就是NLP心理技巧的魅力,才會不斷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學習。
不過,正如張國維博士說的:
有時候方法,都只是方法。
沒有一種方法是無懈可擊的,沒有一種方法是完全經得住推敲的。
如果僅僅是去照搬方法,那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就有效果。但是并不能杜絕這樣的行為。
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教育方式,
是做為成人深刻的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,看到他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