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發現:
有些孩子一提到學習,就極其抗拒和厭煩,怎么催促和講道理都無動于衷;
而有些孩子,幾乎從不用父母去操心和逼迫,自發的就能投入到學習中,
成績遙遙領先。
天生自覺的學霸,只不過是極少數。
天賦也好,家庭環境也罷,真正推動一個孩子不斷努力、持續進取的力量,其實就是他們后天所修煉的強大內驅力。
那些自驅力爆棚的優秀孩子,父母大多做到了這5點。
01
套路
讓事情變得有吸引力
把一對子女送進哈佛的虎媽于巾幗,在講到小兒子時提到:
這孩子從小就不讓人省心,每次讓他練琴,他要么撒潑耍賴混時間、要么干脆不練;
為此,媽媽和他定了一個規矩:
“按時練琴,結束就可以看他最喜歡的動畫;耍賴不練,這個星期都別想看動畫;如果練得好,就可以增加看動畫時間。”
這招果然奏效,兒子的練琴效率越來越高。
其實,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不自覺,更不會主動安排學習,是需要父母推一推才能動一動的。
但是,過于強制性的外驅力,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痛苦,難以持久;
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堅持一件事,最該做的就是把這件事變得有吸引力,把它變為一種值得期待的東西。
阿留小時候背誦課文的時候,感覺特別枯燥,每次都不愿意背。
于是***媽靈機一動,想了個辦法。
那時候阿留特別喜歡柯南的印章,媽媽就搞了一個柯南印章過來,他每背一篇課文,媽媽就在上面蓋一個柯南印章。
于是,背課文對他來說變成了一件動力十足的事情。
日積月累之下,課本慢慢地就蓋滿了柯南印章,他特別高興,還特意把課本像勛章一樣保管在書房里。
一開始呢,阿留的確是為了拿到印章才背課文,但是時間長了,背課文就成了他的一種習慣,不需要旁人提醒也能自覺完成。
也就是說,他的外驅力已經不知不覺轉化成了內驅力。
其實,孩子天生就有一顆求知欲旺盛、向上生長的心。
當父母想方設法讓他感受到一件事的樂趣,并且逐漸養成習慣時,就是這個孩子內驅力的起點。
02
示弱
讓孩子體會成就感
玩游戲時,如果難度很大,我們一般很難堅持,因為失敗的感覺是很痛苦的。
而學習也是這個道理,過難的題目,就如同橫亙在孩子面前的峭壁,恐懼感油然而生。
阿留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,計算題就老是出錯,尤其是帶7和8的計算,遇到一個就錯一個。
他越是出錯越不想練習,一看到數字就腦袋疼。
媽媽為此想了個辦法,她準備了兩張紙,寫上一模一樣的題目,兩人同時做,做完之后互相批改。
結果媽媽老是出錯,他反而做對的比媽媽多,每次都是他贏。
贏了幾次之后,他就感覺特別有成就感,后來做題的時候,就慢慢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,想要全部都做對。
其實,沒有人天生喜歡被虐,想要孩子愛上學習,首先得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。
真正聰明的父母,懂得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,利用孩子的心理,用“示弱”的方式幫孩子找到成就感。
03
正向反饋
激發孩子的潛能
一位母親曾經咨詢過阿留:
我家孩子今年剛上初一,對學習沒什么興趣,記東西也很慢,被長期打擊得沒什么自信,不知道怎么辦才好?
阿留的建議是,先給孩子找到一個主攻學科,比如這學期就提升英語,要提高30分;
這期間要不斷給孩子正面的反饋,當他真的提高30分以后,自信心和動力都會隨之而來,之后再提高數學、語文也更容易了。
其實,學習本來就是一場漫長又枯燥的修行,有些孩子開竅又比較晚。
如果我們總是批評、打擊孩子的自信,孩子就會產生抗拒心理。
所以,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及時的正面反饋,比如:
你今天作業完成得很及時,而且寫得很認真,真不錯;
你今天聽課效率很高,吸收得很好,媽媽很為你開心;
亦或是給孩子一些積極正面的暗示——
積極的暗示以及正面的反饋,會溫暖孩子的心扉,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,讓孩子相信自己,爆發潛能。
04
《小王子》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過:
“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,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,不要發號施令,也不要分配任務,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。”
對孩子來說,也是如此。
父母如果只靠外力逼迫孩子,就算托得再高,早晚也會失去動力。
只有點燃孩子內心的一把火,培養他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,才能讓孩子自由、自信、自覺的完成屬于自己的人生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