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和女兒逛超市,突然傳來一陣東西掉落的聲音。
循聲望去,圖書區的地上一片狼藉,旁邊站著一個拿著書的小男孩和他的爸爸,面面相覷。
女兒認出那個男孩是她同學,拉著我去幫忙。
我本以為會目睹“大型訓娃現場”,沒想到卻看到一番和諧的景象:
爸爸負責撿書,男孩負責把遞過來的書擺到架上。
看到我們,爸爸還逗趣:“這孩子力氣大,只想拿一本,結果拽下來這么多……”
這位爸爸的反應堪稱典范:孩子闖禍后,能夠心平氣和地和他一起收拾殘局。
女兒很是羨慕,問我:“媽媽,你以后能不能也不對我發火了?”我回想起日常那些“揪心時刻”:
上學快遲到了,她還在“細細品味”著嚼了5分鐘都沒咽下的飯;
你講題講得熱火朝天,她的手在桌下專心摳橡皮,一臉無辜地看著你;
放學回家寫作業,一個小時要喝6次水,上5次廁所;
每一個情景光想想都讓人血壓飆升。
我不禁思考:父母要如何平衡“生氣”和“發脾氣”之間的關系呢?
01
“初階”父母亂發脾氣
孩子有樣學樣
周末,鄰居家的孩子果果來找我女兒玩,可沒玩一會兒兩個人的意見就出現了分歧:
“娃娃穿這個衣服,要配這雙鞋子才好看,快給她換上。”
“不,我不喜歡你那個,我要自己選。”
果果直接上手,非要給娃娃換她選的鞋子。
女兒沒提防這招,氣得大哭。
果果見狀更氣,把手里的娃娃狠狠地摔到地上。
待兩個孩子平靜下來,我問果果為什么發脾氣。
果果說:“妹妹不聽話我就發脾氣,媽媽就是這樣的。”
果果家就住隔壁,果果媽吼孩子我是早有耳聞:
這么簡單的題你不會?
字寫成這樣,重寫!
下次再不聽話,看我不把你扔出去,養個寵物都比你懂事……
美國心理治療師雷吉娜·帕利指出:
真實的父母會不耐煩,也會發脾氣。但他們并不會為所欲為,也不會傷害和侮辱孩子。
02
“中階”父母從不發脾氣
孩子存在教育缺失
心理咨詢專家李松蔚說:
“發火”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獨特的價值。
成人對孩子吼叫,是傳遞一種行為的底線。如果不吼叫,孩子永遠不知道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,是越界的。
河南漯河,三個孩子在放街上鞭炮。其中一孩子將鞭炮扔進下水道,另一個孩子湊過去看。
瞬間一聲巨響,井蓋被炸得粉碎。一個孩子當場被炸死,另外兩個也身受重傷。
當事人透露,這三個孩子均在七歲左右,父母都在附近做生意。
當他們趕到現場看到幾分鐘前還活靈活現的孩子,如今躺在血泊中再也起不來,傷心欲絕。
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孩子玩鞭炮,但卻沒有一次阻止孩子玩這樣危險的游戲,導致了如今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圖片父母在該管教時不發脾氣,孩子就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,也就不會認真對待這件事。
這種對孩子的縱容,會讓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。
03
“高階”父母會發脾氣
孩子收獲成長
《去情緒化管教》一書中說:
對孩子有效的管教應該達成兩個基本目標:
一是讓孩子們聽話,去做對的事情;
二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。
在一期《爸爸去哪兒》中,戚薇的女兒Lucky站在一個帶輪子的手推車上玩。
爸爸告訴她,這很危險,把她拉下來。
隨后爸爸要去拍攝再次提醒女兒:不要摸那個車,誰知沒一會兒Lucky就又上車玩了起來。
這下爸爸發了火,命令孩子立刻去罰站。
Lucky仰天大哭,不斷的喊著:“不要不要”。
爸爸沒有心軟,克制著情緒說:“這個很危險,我不讓你摸可你還是摸,就要罰站。”
這時Lucky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根本聽不進去,還是繼續哭鬧。
爸爸等她安靜下來,再次說明了自己發脾氣的原因。
恢復理智的Lucky聽懂了爸爸的心意,表示“再也不摸了”、“我想要抱抱”與爸爸和解。
這是一次成功的安全教育。
雖然爸爸發了脾氣,但并沒有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。
有了這些心理上的保障,她能將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修正自己的錯誤,得到成長。
愿所有的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,別忘了管教,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底線;
在管教時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,讓他明白即便是做錯了事,自己也依然是父母的寶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