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有家長說,自己孩子以前成績挺好,現在怎么就越來越差了呢?一個聰明的孩子為啥就變笨了呢?
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越大就越“笨”,可怎么變“笨”的呢?
一個孩子的智力活動受阻,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,智力功能受抑制。
成績好壞,本該是孩子通過自己的智力去解決的問題,但是很多家長都把這種智力活動轉換成了情緒上的壓力。
打罵、批評、指責、比較都是把這件應該用智力解決的事情,上升到情緒層面。當一件事情變成情緒記憶的時候,我們就離開事情本身了,我們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和情緒過招。
這是一個智力功能被丟棄的過程。因為父母根本沒有教孩子,如何運用智力來解決自己的困境。
所以很多人遇到困境,首先出現的都是情緒,然后是和情緒糾纏的過程。智力都在睡覺。
這不是變笨了,這是變脆弱了。
孩子因為脆弱,所以在還沒有用到智力的時候,他就已經垮了。
這大概是很多人變笨的一個重要原因,因為大腦活動被大面積的情緒覆蓋。
而處理情緒是更難的一件事情。如果說如何學習書本有很多人在教,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,對大部分孩子來說,就是“冷門學科”。
畢竟很多父母也沒有學會。
有些家長經常會說的,怎么這么容易你都學不會,怎么人家能學好你不能,你的心思都在想什么,你這樣不好好學習,以后你能干嘛,準備被社會淘汰嗎?
讓孩子很害怕自己會被比較被評價,很害怕自己會變成媽媽眼中的不夠好的人。
他最終也陷在情緒里。
很多父母指導孩子,總覺得跟孩子把道理講清楚,他們聽我的,照著干就行了。他們特別希望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支持和自己沒有做成的事情,都放在孩子身上。
有些家長說自己年輕的時候,年少無知,不好好讀書,或者沒有條件好好讀書,后來發展得特別艱辛曲折,現在后悔莫及,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。所以就對孩子的成績特別緊張。希望孩子好好讀書。
如果遇見學習上的困難,我們總是傳導情緒給孩子,就是把他放到情緒的困境里,而沒有機會面對真正的問題。
情緒就是孩子和學習之間的一堵墻。而這道墻,是鐵壁銅墻。
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談學習,但其實上,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,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如何筑起這道墻,又如何拆掉這道墻上。
哪有工夫忙學習呢?
所以孩子的智力活動就沒有機會發揮作用,也沒有機會更新換代,他真的會變笨。
我們希望孩子輕裝上陣,遠走高飛,但實際上,
焦慮擔憂害怕,筑起的高墻深院,庭院深深深幾許。
把他困在其中,讓他哪也去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