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表姐半夜打電話向我哭訴。
她說,為了讓
厭學的兒子知道讀書的重要性,她在暑假時,特意請假帶兒子去甘肅老家體驗生活。
兒子每天天不亮下地干活,白天頂著大日頭在打場揚麥,晚上則杜絕一切娛樂活動早早睡覺。
可二十多天下來,兒子瘦了五斤,皮膚都曬破了,卻仍是不想回校讀書。還向她放狠話說:“有本事就讓我留在這兒,你敢嗎?”
這下子,可把表姐愁壞了,她本以為兒子吃點苦就能懂點事,沒想到孩子早看明白了:家長不過是嚇唬嚇唬自己,根本不會把自己扔下不管。
這句話很實在,身為父母,我們努力向上掙扎,就是不希望孩子生下來就是吃苦受累的命。
時代變了,更富足的生活中,我們不能再像老一輩那樣,拿“不讀書就得吃苦”的論調搪塞孩子。
想讓孩子愛讀書,體諒父母的不易,需要我們轉變思維,改變教育方式。
一
后喻時代,
別再拿“吃苦”嚇唬孩子
也是這個暑假,一位媽媽帶孩子撿垃圾的新聞上了熱搜。
為了讓10歲的兒子戒掉手機,這位媽媽讓孩子背著麻袋,沿路翻找垃圾箱,撿空瓶子賣。
后又讓兒子凌晨三點起床,跟著某位菜市場大叔進菜賣菜。
起初,效果立竿見影,孩子先是趴在馬路上哭,后又感慨賺錢的辛苦。
視頻播出后,不少父母點贊:“這個辦法真棒,我也打算讓孩子吃一番苦頭。”
可僅僅幾天后,劇情就來了個180度大反轉。
這位兒子回家休息了兩天后,又像從前那樣抱起手機玩個不停。
其實,這種“翻車”的案例不勝枚舉。
有的孩子撿垃圾時,權當娛樂,感覺比讀書有意思多了;有的孩子回歸正軌后,對父母的舉動不屑一顧,還吐槽說:“都什么時代了,就算不讀書,我也可以送外賣、開網店,根本不用撿垃圾養活自己啊。”
比起撿垃圾,那些體驗工地搬磚、池塘挖藕,跟父親跑長途的孩子都一樣,被吃苦受累短暫刺激后,又在安穩的生活里,恢復原樣。
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提出了“后喻時代”的概念。
后喻時代是指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下,孩子比父母更容易掌握新技能,會出現晚輩向前輩傳授知識的情況。
孩子們適應能力強,有一定的分辨力,因此,他們完全能判斷出父母設計的“苦肉計”,不過是小打小鬧。
二
讀書最好的動力,
是孩子的內在驅動力
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,講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他的一位朋友,是醫科大學的高級教授,對兒子從小進行軍事化管理,希望有朝一日,孩子能出人頭地。
他和妻子為孩子制定了“三有三沒有”方針——有考滿分的主課;有擅長的體育項目、有堅持下來的藝術特長;生活里不能有電視手機、電子游戲和不良嗜好。
在這種高壓教育下,兒子在17歲這年,考入了一所頂級學府。
但任何人都沒想到,孩子入學一年后,就沉迷網絡,成了典型的網癮少年。兩年后,因為全科
成績不及格,被學校除名。
面對暴怒的父親,孩子更憤怒地說:“你讓我讀書,無非是想讓我和你一樣當教授,可我又不想和你一樣。”
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,這位朋友意識到,他最大的失敗,不是兒子的退學,而是沒有培養出孩子學習的自主性。
高壓之下,孩子不把學習視為自己的事兒,所有努力全源自父母的強迫。
而當這個外因消失時,孩子自然不會再堅持下去。
培養孩子如同造船一樣,我們要成為孩子的指路人,而非發號施令的統治者。
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。
引導孩子看清夢想,調動他們的內在驅動力,才是最佳的勸學方式。
三
現在的孩子,有著極強的自我意識,尤其是到了青春期,他們渴望獨立,也有能力走出家門。
作為父母,切不可盲目說教,而是要給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機會。
在了解彼此的基礎上,一起探索讀書乃至生活的方式。
孩子是一顆種子,落入肥沃的土壤總好過埋在貧瘠的土地。
如果可以,我們更希望孩子在我們的庇護下,循著夢想的光源,靠自我的內驅力前行。
如果家長您在
家庭教育方面有什么問題,您不懂得如何快速解決,請盡快聯系我們,在心自由教育師資團隊的專業力量介入下,盡快幫您解決問題。(可直接在后臺留言,免費咨詢。)